微信公众号:sygcxmt

 

期刊名称: 《商业观察》

主管: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 全国服务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

  
刊期:旬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0-1356/F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0808

电话:010-63976738

E-mail:sygcqk@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18号光耀东方广场N座

访问量:150384
日访问量:64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监管应更加成熟化

      P2P的爆雷与覆灭、长租公寓破产后的一地鸡毛、以及近期曝光的一系列低俗网贷广告,让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众矢之的,舆论对它们是如此的深恶痛绝,批判之声不绝于耳。那么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是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置万千参与者利益于不顾,而实现特殊定义上的巨大“成功”,而金融创新的社会化效果却符合参与者的受益可视化,这显然不是一类东西。有人利用中国互联网金融作为工具来进行庞氏骗局,并不能说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庞氏骗局,很多批评者忘记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于社会化效应的推动,并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技术和应用的一枝独秀而一直被鼓励和提倡。

      况且就目前国家监管层面上的态度来看,从来就没有否定过金融创新的格局和定位,只是表述为金融创新类产品应该回归审慎监管体系中进行,这是一个稳妥处置风险和机遇并重的市场定位,这意味着在中国金融这块领域上,创新的风口依然是得到肯定的。不要问题一出就急急忙忙去卸磨杀驴,这不是一个客观审慎的态度,起码在社会层面上容易陷入矫枉过正。这种做法是长久以来中国金融监管的弊病,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不仅仅是面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框架和结构的市场化匹配问题。

      现在依然明确坚持认为金融创新产品优点大于缺点的人应该是少数,而多数人处于对其今后如何发展的观望之中。在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个新事物的成长需要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进行博弈,并寻找社会化生存的空间。类似互联网金融这样对整个社会影响巨大的新兴事物,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肯定金融创新理念的同时,针对它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推动金融创新在正确的规范中进步,而不应全盘否认这种事物形态存在的必要性。

        当下这场互联网金融反思风暴,似乎并不止是针对某些产品所存在的问题,更像是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阶段形态的深度,直面的是整个体系出现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在原始阶段不规范成长和阶段性发展中过于激进的互联网金融而言,这次或许会在拷问洗牌和严格监管体系下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引发争议的根源

        社会化的探讨和质疑一般都会直击灵魂,如果一件事情的底层逻辑足够清晰和具备强市场价值,那么一般这种质疑都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在批判马云们之前,首先要知道他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误。

       互联网金融到底有没有错?从形态上看,过度激进的战略所导致的吃相难看是社会目前最担忧和关切的,参考西方金融资本在上一轮次贷危机中的深刻教训,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互联网金融的穿透性已经类似于次贷的程度。因为在经济学逻辑上,金融的本质并不是类似于我们单纯表述的服务实体产业,它本身金融创利的行为模式也需要得到关注。物质财富是由实体生产创造出价值并供给市场进行配给,但金融财富的逻辑更多的在于货币杠杆在市场中的形态方式,透过不同形式的金融发展来带动财富效应而形成社会关系,这就是金融体系的自洽模式。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精英们利用现代金融方式借助不合理的监管漏洞,将复杂的组合信贷不合理地配给了无法实现循环价值的底层受众,这种不稳定的剥削架构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影响了金融杠杆指数的宏观可控性,最终带来了毁灭性崩塌。

      现在很多人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范式也同样归结于此类金融风险,指出这些货币类信通渠道的构筑脱离了传统银行体系,等于在体系框架外构筑了一个类似“影子银行”的存在,而影子银行正是最近这几年国家金融监管正在着手退出的金融市场灰色形式,这就是当下互联网金融遭受质疑的原罪。

      滞留于体系之外,独特的互联网渗透模式加上金融流动性的边界难以控制,同时实操中又带有极其激进的探索手段,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带来比较大的争议是一种必然。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打着普惠金融名号的资管和信贷产品,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不可控性,背离了最初便捷高效服务群体的初衷,将年轻一代负债生活的现象都归咎到了这类产品的市场头上,这是引发对金融创新广泛争议的最初根源。

 

看待问题更应理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决定了最初产品诞生土壤的必然是需求侧引导。没有合理的市场空间,产品的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我们的传统金融体制下会长期允许影子银行的存在?为什么在我们整理压缩影子银行的同时,又出现了类金融创新的空间?这说明这种类型的市场需求是非常旺盛和必要的。从传统金融财政体系的角度来看,这类金融形式确实存在非规范的风险,但是要说一无是处就不免绝对化了。

      批判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是不可以,在宏观市场层面来看防范风险永远是监管必须捍卫的核心述求,但是因为担心风险而一刀切式地打压金融创新,恐怕我们连迎接机遇的可能性都会一并被抹杀掉了。如果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传统机构进步的推动力量由谁来担当?让传统体系自我代谢来革新只会陷入不思进取的僵化局面,因为他们没有市场压力来实现改善的动力。

      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金融创新带来的社会效应,实际上依然是利大于弊的。在广泛深入的互联网普及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已经在不同层面产生了受益。批判归批判,不可否认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享受了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但回过头来却在社会化层面反复质疑事物存在的合理性,这起码在审视态度上来看是不够客观和理性的。

      无论是来自于高层定调,还是监管质疑,国家层面从未全面否定金融创新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只不过更希望整个进程能够走得更加稳妥和规范些。我们确实需要纠正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市场困惑和弊端,但应该把焦点聚焦在管控风险本身,尝试用积极理性的心态来审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

 

金融监管应系统前瞻

      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大趋势,这种趋势已经逐渐清晰并少有异议。我们如此耗心血地将万物互联作为中国经济产业的核心抓手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其中也包括互联网+金融,它本质上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自我发展的一种合理化产物,只不过基于金融行业本身的发展特征,我们确实需要警惕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的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协调的原因。

      然而相比西方非常复杂且相对成熟的监管模式,中国过去的金融监管的确存在系统性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短短几十年,很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过程需要有大量实践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体制转轨改革的代价,导致在传统和创新的相互适应之间,体制在有效应对阶段性经济环境变化方面尚需要完善。

      我们过去所遵循的宽泛金融监管,是基于传统市场内容所制定的,只是阶段性符合市场生态逻辑。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效率抬升的年代,如果选择继续因循守旧地套用这些本就缺乏针对性逻辑的泛化金融手段,监管策略未免显得势单力薄而且力不从心。举个例子,为什么网络借贷发展到如此地步才开始注意到金融风险的合规性问题?而不是在最初伴随市场佐证的过程中,根据形态演化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合规方案,这显然是因为传统金融监管无法及时看透和有效应对新生事物的发展逻辑,继而任由其激进地原始扩张从而导致出现风险,这是现实监管的责任漏洞。

 

简单回归传统并非最优解

      从逻辑上看监管,我们过去几十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制定整体监管战略并给予细化的问题。监管逻辑也应该具备格局眼光和微观理解,不断优化和适应新的市场节奏和内容,要及时有效沟通市场反馈,严肃对待矛盾焦点的预防和化解,务实回应市场利益关切,明确监管原则和尺度,有效减少市场积累性风险。

      然而审视我们过去很多时候的监管方式,不过是在激进时浇浇冷水,在僵化时烧烧灶,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就想着把社会资金逼回传统渠道即可,这看上去是非常稳妥的处置方式,实际上却未必能真正减少风险概率。

      当一个新事物加深对经济的影响的时候,我们整体上的金融监管方式应该紧紧跟随发展步调。一味固守并不是现实调控的最优选,直面问题并回应市场关切才是合理的态度。

      目前中国现存金融生态相对复杂,且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创新金融方面存在问题而且问题不小是肯定的,但传统金融本身也存在很多症结和弊病,并不是将资金压回原来的状态就可以实现监管协调。

      务实的监管应该着眼于如何将所有具备风险防控必要的金融形式纳入到体系中,并以有针对性的审慎原则进行梳理使之顺畅,一视同仁地对待传统和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从底层上实现监管尺度合规化和法制化,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机制协调功能。

      关于金融渗透、金融衍生、金融自洽,在我们这个相对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非常让监管头疼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监管方式始终怠于进步,抗拒去适应深度市场经济的实时变化,一味坚持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么对于中国金融发展来说,这和金融创新的不可控性风险一样糟糕!

      监管确实应该努力让整个经济体系规避严重金融风险,但是本身市场机制的博弈生态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容忍度,否则我们一样会陷入同质化和内卷化之中而无法进步!

 

金融的传统与创新应良性互补

       这次互联网金融大整顿是有必要的。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行业沉淀,有助于其提升内核价值。不必过分要求打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土壤,也不必全然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真正应该做的是在此次反思和梳理中,尝试找到整个金融体系走向符合未来趋势的本土化标准。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金融创新和监管的互相督促下,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金融运作方式。

      对互联网金融激进发展中许多不合规之处应该予以批评,行业应该意识到成熟的代价,就是必须要在整个市场的规范框架中去寻求进步,而不能独立于中国系统金融风险管控之外。基于互联网金融高度融合市场前端的现实,在当前中国经济质变提升的时刻,要求互联网金融重新审视自身,同时创新的底线是不能危及社会资产安全和稳定,防止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陷入美国式次贷危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主导者们对此确实需要有足够的理解和认知。

      尽管互联网金融的现存生态的确有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存在的必要性。由于传统金融体制在贴合市场供给方面存在滞后性和偏向性,这部分的空白由金融创新来改善市场供给关系是必然的选择。矫枉过正式的质疑,一旦超过了监管探讨的合理尺度,就会严重打击金融创新的尝试和孕育,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未必是积极的。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大国,在引领金融话语权方向上一直都非常羸弱。一方面是基于国家整体经济战略上的考量,需要管控外部资本的泛滥和渗透以防危及体系安全;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金融渠道缺乏外来力量的有效督促,这种得过且过式的经营理念,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激进一样招市场厌恶。金融的核心价值是需要定位市场效率的,如果金融体制缺乏运作效率又无法为市场提供足够空间,实际上是扭曲了正常的经济进步要求,这在本质上也是不可取的。

      中国当下和未来需要尝试重新构筑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金融运作体系,这里面涵盖了稳妥进步的传统金融,也同样需要创新引领的互联网金融。而处于新旧之间协调的底线,则必须从“严监管”和“宽实践”的方向上去明确,透过不断改善的市场监管体系来影响社会各方利益,继而牵住价值引导的纤绳,把中国金融引向健康、持续、循环以及不断进步的路径上。

 

创新和监管需要更加成熟化

      基于上述中国金融发展的思考,我们需要在未来金融体制改革开放过程中,明确创新主体和监管逻辑要同步出发,携手应对时代要求并找准各自的定位,在务实稳妥的实践领域不断推动进步。

      在这个世界经济格局动荡变化的百年变局之下,我们需要接纳当下也需要理解未来。中国经济需要在今后适应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而在此过程中找准自身体制和外部环境博弈下的尺度,将是考验我们未来经济能否行程至稳的关键。

      金融行业的结构性发展,应该在市场价值认可和严格监管机制下更加成熟化,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唯有在适应市场节奏的基础上,让创新和传统不断博弈优化,我们才有底气去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创新和监管都需要在时代要求下携手进步,如此一来针对互联网金融合规性的探讨才能产生功效。如果只是单纯地批判个别现象和弊端,反而容易陷入极端且无效。理性审视,对等看待,不断优化,对互联网金融如此,对传统金融如此,对监管也是如此。只有中国金融体制在整体生态打磨上更加细致和务实,我们才能更理性地去面对今后类似的复杂经济问题。

上一篇:巨头卖菜决战社区,国家监管防乱局

下一篇:缺电让新旧能源供给侧矛盾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