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到专营,商企需要价值沉淀
在当下中国,企业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他们无疑是作为现代中国精英阶层存在的,各自都拥有自己非常传奇的人生经历。在寻常老百姓的眼中,他们有成功的光环、巨额的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同时他们领导的企业又在经济产业层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效应和影响力。
这是一群真正的聪明人,是国家经济中产业格局和市场经营的掌控者,他们的思考力和行动力直接关系着业态发展。我们日常在各种宣传媒介上看到他们的身影都带着尊敬和仰视,但这群人也并不是表面上那么风光,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每个成功企业家的背后都会承受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和抉择,这也是一种必然。
像马云、任正非、马化腾这个级别的企业家们,每天都要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定位思考,他们身后庞大的企业链条影响着相关市场的走向,激进与保守,不仅仅是个人好恶的问题,是眼光、是格局、是战略、是智慧。企业家的思维直接关系着市场基本面的未来,因此很多时候成王败寇不适合用来评论企业家,他们身上更多的是理念价值的差距。
从我们开启民营市场经济的道路,一路行来见证了太多企业家的功成名就和黯然退场,他们身后的企业同样在时代的演化中跌宕起伏,如果以中国现代产业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观察整个业态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在不同企业家的主导下呈现出了相对趋同的思考变化,那是在同一种历史时空演化下的抉择智慧,颇值得玩味。
相似的企业成长烙印
中国经济说来话长,多数人心里其实都知道这个国家进步的不容易,但很多人基于自身的经历总是愤懑也属正常,毕竟个体感悟不同。大经济有大经济的难处,国家区域辽阔、市场多元,从最初的空白底子起家要多糟糕有多糟糕,如今成就辉煌为世人津津乐道,这期间的起伏落差承载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特别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先行者们,他们是时代的佼佼者,无论是否落幕都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浙商“鸡毛换糖铸就传奇”为代表,这些行商们的人生经历了中国大经济最艰难的起步阶段,以敏锐的商业嗅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创业的艰辛也没能挡住这群人为了生存创造的奇迹。
大经济里看小企业,成长就是主线。回过头来审视世界上任何一家伟大企业的发展过程,都会发现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切机缘巧合都是抉择下的产物,是企业面对环境的一种走向考量,因此我们理解企业重大决策的时候,需要结合整个经济环境来梳理,或许就能客观很多了。
扩张和充实是中国这四十年市场经济风雨历程的典型特征,以大工业化和大城市化为承载,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快车道。得益于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的双重供给优势,快速扩张的经济随着大大小小的企业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这就是自由经营带来的效果,也是企业原生的成长环境。
但我们也要深刻理解中国在最初是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民营环境是伴随着改革大潮的推动而进步,在最初艰难的岁月里,中国的大经济和小企业之间横亘着很多很多的障碍要突破,而这些变数就成了困扰抉择的因素。中国的企业成长伴随着这样的环境,因而在发展中顺应了这种节奏,自身也在大经济发展的脉络里烙上了一样的烙印,去看看我们的企业有谁不是伴随着急速扩张和市场占位起家的,几乎都是一样的思路,哪怕是像互联网企业这样具备前瞻性的创新企业,最后也都形成了以体量扩张优先的传统思维,这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但后续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
激进扩张成了企业的标签
体量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虽然以积极扩张作为手段去开发市场,本质上适应了上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但它会在时代的转换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传统以体量换取影响力的思维,在企业成长初期会形成积极的推动效应,就和当初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思考一样,由于市场的空白让参与者更多地趋向于迅速扩张,以空前强大的动力去挖掘和充实市场,因而在经营上往往忽视了激进带来的后果。
审视当下企业和市场遭遇的困境,那些过度仰赖扩张带来的体量症结,此刻正在严峻考验着产业转型。当然我们看问题也不该过于苛求历史,过去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生存环境赋能,现在看来糟糕的问题,在过去恰恰是促进市场经济活跃发展的基础。经济阶段性发展的限制,导致了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必须要适应来谋求发展,因而也就必须要承担后果和代价,这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规律。
激进扩张实际上应该是初创阶段企业的可用逻辑,是扩展市场影响力和产生利润,使企业立足的原始模式。但如果以市场标准化的定义来看,企业在经历沉淀有了成熟的运营模式之后,就应该采取较为精进化的发展思路,以价值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在这条路上陷入了僵局,传统发展模式贴上成功标签后,很多企业都似乎懈怠于精进,反而为了更加宽泛意义上市场影响力,选择更加激进的多点开发,而不是针对企业发展进行成本优化。
这种来自于香港模式的所谓“多元化”发展之路,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少见。不论哪个领域的企业都广泛采取“多元进军”,收纳各类资产形成了臃肿庞大的体量,而不是在原有模式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专研优化以提升价值。这种模式本来是因为香港经济受地域限制所致,但被国内企业大量借鉴之后就成为了南辕北辙的发展思路。
体量臃肿和行为激进成为过去企业身上难以消除的标签和印记,同时也影响到了产业宏观的评价标准,当整体氛围都呈现出依赖这种扭曲的“多元”思考时,企业家们就很难理性地权衡和取舍!
时代转换下的深刻冲击
从本质上说体量多元也算是在扩张战略的一条可行之路,毕竟过去中国经济注重体量,但是当整个时代环境的需求面临深刻变化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多元发展”经营理念就会显得极其臃肿和沉重。
中国传统体量经济发展了四十年的时间,是否到了需要深刻蜕变的节点,其实企业家们远比我们普通人感悟深刻,可是走在过去遗留问题的思路上,真正想要彻底扭转市场业态标准,则事在万难不可周全,这就是为什么供给侧改革会面对持续压力和全面开放标准难以对标国际化的原因。
时代条件转换下中国企业,此刻正在面临着经营理念的全方位冲击,从过去的硬指标扩容到现在的软标准质量,这个转变的根源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进阶和升级,市场需要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产品,因而企业也就面临着双重压力。
体量规模不再是衡量企业是否优秀的产业标准,能否赢得真正需求价值的企业才能面向未来。这个转化并不是当下每个企业都能承受的,有些必然会被淘汰,有些可能会在夹缝中成长,这就是转型的成本和升级的代价。
在当前这个节点,现实的困惑和风险已经逐步扩大,这些困惑和风险不仅仅在影响力较小的企业身上发挥作用,大型企业同样面临压力,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们,这些企业虽然深耕专营,但是在内容上并未展现优势地位,和世界上的同行相比仍然深陷质疑,做事的方式方法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极大地制约企业未来的价值转型,这在宏观经济转型时是会付出深刻代价的,必须要警惕。
时代不会等你,宏观经济的基本路径走向已然明晰,如果转型升级的理念仍然在现实企业运营过程中被忽视或犹豫,保守和固执的成本必然无比高昂。
企业需要重新沉淀价值
中国企业对过去的所谓“全方位扩容”战略反思不足,究竟转型升级的价值衡量基本点在什么地方?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的现实考验,企业家们需要作出抉择。
从多营激进到专营沉稳,其核心是企业价值的思考、衡量和决策。对于掌舵者来说,这可不是点点头就可以实现的东西,经营思路的转变相当于对自身企业动一次大型“手术”,风险系数极高,矛盾可能极其尖锐,容错空间极小,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现有体量的基础上“动刀子”,很可能意味着不仅仅是利润下滑这么简单,我们当下的企业因为涉猎深广,很多的经营项目运作可能连企业内部都不甚清晰,如何在这么晦涩而又肤浅的经营上实现优化,这是最头疼的地方。那些广涉金融、地产等投资方向的企业在中国比比皆是,甚至连央企和国企也位列其中,在价值深度优化的逻辑上如何让这些企业明白做“减法”的必要性都是个难题,更不要说实际推动与多方利益相关的实质性改革了。
还有一些始终热衷于海外经营并购和大肆扩张的企业,从最近十年中国企业资产扩张速度来看,这种态势遗留的不仅仅是斑驳经营的问题,而是臃肿和债务规模的急剧攀升,年景尚好的时候倒是为人津津乐道,碰上当下这种全球经济低迷的时代,那就是一种累赘和代价高昂的负担,一步走错就面临生死抉择,这绝不是妄言。
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慎重思考沉淀价值的重要性,把激进扩张的“五指”缩回来重新凝聚成“拳头”优势,这就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商业逻辑变化,是一种产业的竞争力优化过程。当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同步成为时代背景时,让过去依赖体量扩张的思路在夹缝中生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自我不优化,那就只能等市场来给你答案。
上述改革难点同样伴随着外部考验影响企业的现实思考,如何权衡未来生存发展的节奏,就是考验企业家们的格局和战略眼光的地方,如果能够涌现更多的具备前瞻性的优秀企业家群体,那么中国经济实现蜕变腾飞的成本就会小得多!
曹德旺式的专注、任正非式的智慧、马云式的格局、张一鸣式的创新,这些人才是中国企业最好的时代精神内涵。
兼纳百川提升标准
虽然优化经营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改革传统是企业走向未来的必选项,但是对优化的标准进行准确的定义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德国的规范,还是日本的精细,亦或是美国的创新,世界企业都有自身的谋生之本,但符合时代和自身情况的才是正确的。
世界产业态势的发展,正面向科技化和智能化,效率生产推动的极致发展方向,就是尽可能的无人化,市场多元以价值优先,产品足够吸引才是最终的王道。
在这种态势下经营,深入挖掘价值才是正确方向。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从市场和环境出发,尽可能地以较小的升级成本达成主业的拓展,这是精细化,也是规范化,同时对创新思维也具备借鉴性!
用开放的战略定位来思考产业未来和现实改革,这是我们身处一个极具变化经济时代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如果中国的企业能够兼纳百川,不断引进标准使水平提升,借鉴他国优秀企业的成长经验,结合市场形成更高的产业要求,那么对中国企业无疑是一件好事,对中国经济也是好事。
整合和优化过去,面对和权衡现在,迎接和适应未来,中国企业的商业之路还需要更多的魄力改革和深度开放,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那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当然希望中国企业的强大之路一帆风顺,但是现实的风险和挑战也不能轻易忽视,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也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乘风破浪,锐意革新,成就伟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