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风起云涌三十年
1991年8月6日,英国人蒂姆贴出了万维网项目简介,世界上第一个网页诞生,这一天也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此后,“开放与连接”被誉为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并传承至今。
开放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也是互联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3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已经成为奢侈品,构建所谓护城河和竞争壁垒反而成为了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你封闭我、我封杀你成为了家常便饭。
今天大众惯常使用的各类互联网服务,网约车、搜索、即时通讯、电子商务、游戏、新闻、视频、邮箱、网络音乐等等,从技术上来说都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产物。换句话说,互联网产业规模的确越来越大,出现多家用户突破10亿,市值突破数千亿美元的企业,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模式正在陷入增长停滞。炒冷饭的“元宇宙”大行其道,无数人沉迷虚无缥缈的空气币,佐证了互联网技术和模式的发展停滞。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早已经看清这一点,相关监管部门纷纷行动起来,频频出手,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和执法,推出一系列全新管理措施,保障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环境,让各大市场主体能更公平地参与竞争,开放壁垒,打开封闭大门,给用户提供更多元的供给和服务。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30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或许到了一个需要回头看的节点。
从无到有大佬们涉入江湖
1990年,中国注册了属于中国的顶级域名CN,虽然当时服务器仍在国外,但这是中国的第一个顶级域名。199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设置,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同时有了属于自己独立运行的网络,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了发展的土壤。
中国第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叫做瀛海威。1994年之后,我们虽然有了互联网基础设施,但是没有足够的互联网应用设施,没有软件,没有浏览器,没有游戏,没有社交,邮件时好时坏,有网几乎等于没网。所以瀛海威学习美国AOL,一站式提供资讯、娱乐、中文论坛甚至虚拟货币服务,在当时,说瀛海威就等同于互联网并不为过。
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女士从美国归来,带来的是完整的互联网产品知识,后来25年间互联网的各类产品和基础设施,瀛海威都曾经尝试过。只可惜它出现得太早了,风投还没起舞,用户付费遥遥无期,网络带宽成本过高。
瀛海威倒在黎明前的黑夜,但启发了后来一众互联网公司。
1992年,一个叫马云的英语老师搞了一个海博翻译社,由于长期与外国人合作,接触到了西方互联网;1993年,一个叫做马化腾的年轻人加入了一家叫做深圳润迅的公司,做软件研发,主要是给寻呼机做软件开发。他们后来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双星,但1995年时,双星还未开始闪耀。
第一颗星出现在1997年,胖乎乎的宁波商人丁磊,受到瀛海威的启发,做了一个门户网站,叫做网易,也做收费邮箱。丁磊懂技术,但邮箱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他的预计,他经常向一位网友请教,这位网友叫张小龙,他把自己写的邮箱产品上线,产品叫foxmail。
1998年,一个叫做张朝阳的海归博士创立了搜狐;周鸿祎做了第一个中文上网服务,叫做3721;网易推出了免费邮箱,启蒙了国内的邮箱市场,但丁磊差点被成本搞破产;同年,马化腾联合4位同事创立腾讯,腾讯五虎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年,搜索引擎已经有了初步的需求,国内技术最强的人刚刚毕业1年,只要让他做引擎,不给工资他都愿意,他是中国搜索引擎最早的布道者,他叫俞军;同样在这一年,中关村迎来了宿迁状元刘强东。
1999年9月9日,创业失败的马云带领18人在杭州湖畔花园成立了一家公司,发誓要活102年,公司叫做阿里巴巴。20年后,马云选择离开阿里巴巴,2019年,湖畔的故事,终于结束了。
同是1999年,聊天软件开始在互联网盛行,一款叫做OICQ的软件是佼佼者,后来改名为腾讯QQ。自此,国内互联网迎来了第一波春潮。
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崛起
时间进入21世纪,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开始起舞。
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这3家门户网站纷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时他们都是门户网站,可惜后来的主业都和门户网站无关。
同年,国内第一家真正的电商网站上线,叫做卓越网,上线不久就被大洋彼岸的亚马逊看中并投资。但卓越原有的股东中,有人不希望亚马逊占据如此多的股份,这位年轻人试图拉着当时的巨头联想一起出资摊平亚马逊的占股,但被拒绝了,他眼睁睁看着卓越被亚马逊合并后越来越臃肿,并在5年后的电商大战中,被淘宝打成了筛子。
他还失去了几十万购买腾讯的机会,那时的马化腾面对日益暴涨的成本,急得到处寻找买家。他叫雷军,他的故事要在10年后手机市场的血战中,他会终结山寨机在中国的命运。
2001年,李彦宏从美国回来,在北京一家宾馆里创立了一家公司做搜索引擎。同年5月,李彦宏遇到了他的第一大将,只想一心做搜索引擎产品的俞军,技术天才李彦宏和产品天才俞军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他们将在8年后联手击退世界搜索引擎巨头谷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不朽传奇,而俞军也凭借搜索引擎、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成为中国产品经理中第一个封神的。
2001年不仅是传奇之年,也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年。这一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股价惨跌,网易那年赔了2.3亿人民币,同时停牌,丁磊命悬一线。一个叫做段永平的人,慷慨出手买下了网易6.8%的股权,并鼓励网易转型游戏。段永平旗下还有2家手机公司,一家叫oppo,一家叫vivo,OV将和雷军的小米在10年后血战不止。
丁磊非常感激段永平,事实上转做游戏的网易非常快地起死回生,丁磊成了某一年的中国首富,所以后来段永平希望丁磊一起提携一位做游戏的年轻人转行电商时,他义不容辞,那一年,那个年轻人刚毕业于浙江大学,叫黄峥。
熬过第一轮互联网泡沫后,中国互联网迅速进入门户网站时代。
2002年,个人门户兴起,互联网门户进入2.0时代,这时产生了域名生意,很多个人站长依靠囤积域名发财,最富有的一个,叫做蔡文胜,后来他的美图秀秀和币圈的事件让他毁誉参半。同年,QQ注册用户突破一亿大关。
2003年上半年,淘宝网上线,这是国内第一家做C2C的电商网站。为了方便网上交易,他们还做了一个信用担保工具,叫做支付宝。同年肆虐的非典型肺炎,给了大量无法出门的互联网用户体验网络购物的机会,淘宝和支付宝长出了翅膀。
2004年,美国互联网巨头雅虎购买了3721,周鸿祎实现了财务自由,转身去做了投资人。2年后,他将掀起互联网的变革;2004年,中国出现了一家多媒体公司,叫做京东。
2004年,是游戏的一年。盛大上市,陈天桥在那一年凭借《传奇》成为中国首富,打工皇帝唐俊成为盛大总裁,但他们1年后就面临股价暴跌的状况,不得已请来了PWC上海办事处经理来当CFO解决问题。这位CFO上任后不久就帮盛大解决了困难,但盛大留不住他,他的舞台更大,15年后,他将接替马云执掌阿里帝国。
2004年,是双星闪耀的一年。阿里巴巴拿下8200万美金的投资,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私募融资。接下来3年的电商大战,慧聪和卓越将感受到阿里战车的恐怖。同年腾讯在港股上市,后来成为港股的基石。
PC时代最后的辉煌
2005年到2008年,属于所有文字工作者。起点中文网从2005年开始流量暴涨,网络小说登上历史舞台,并延续至今,现在他们已是阅文集团。同年,博客网站开始兴起,个人文字工作者开始出现,各路网络大V开始出现,公知一词开始正式大规模流传。但流量最大的内容社区,当属天涯社区和百度贴吧。知乎的崛起,是7年后的事情。
奇虎是周鸿祎在2006年创立的安全公司,靠着开业内先河的免费模式,横扫了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
2008年,京东商城开始崭露头角;同样在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这是PC时代互联网的高潮,也是移动互联网年代的先兆。
2009年校内网(人人网),QQ空间,开心网等崛起,他们是PC互联网时代最后的荣耀。
击退谷歌之后,百度在搜索领域成为第一,和电商领域的阿里、社交领域的腾讯并称为BAT。这个称呼将伴随他们很多年,直到10年后,有一家新的公司开始不断挑战BAT,并可圈可点。
随后的2010年,团购网站开始兴起,白领们开始流行在线下单然后到店消费,其实这种网站4年前就出现过,叫做口碑,后来并入了阿里。2010年也是各路资本开始厮杀的时候,团购网站领域掀起了所谓的“百团大战”,实际参战公司有1700家。“百团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美团。
同样是2010年,周鸿祎的360和马化腾的腾讯,爆发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次公关战,史称3Q大战。经历了公关战的腾讯,开始反思自己的模式,一个更加强大的腾讯即将出现。
移动互联网崛起
互联网的天,开始变了,流量从PC端的网页,逐渐开始向手机流去。
2011年,移动端APP开始发力,当时用户最多的APP叫做新浪微博,同样具有社交功能。当时的飞信,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社交工具之一。米聊、微博、飞信、以及手机QQ,构成了移动社交大战的各个主角。
但最终的主角是张小龙。2005年,腾讯收购了foxmail,他加入腾讯来到广州。6年后,他在社交之战中一骑当千,微信横空出世,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他本人也成为了国内第二位封神的产品经理,号称北俞军、南小龙。
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了PC网民数量,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张小龙帮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门票,逍遥子帮助阿里拿到了门票,在2009年失去了俞军的百度,错过了这艘船,错过了一个时代。
同是2012年,一个只相信算法和数据的年轻人,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年代,用户需要主动推送的信息流,于是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做信息流推送,公司叫做“字节跳动”,产品叫做“今日头条”;同年,一个做GIF图片社交的公司,开始转型短视频,产品叫做快手。移动互联网年代来了,人们的生活开始改变。
移动互联网最先爆发战争的领域,是打车。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开始疯狂烧钱补贴来满足司机和乘客。他们的背后,出现了阿里和腾讯的身影。为了推广各自的支付工具,他们大方掏出了钞票,让当时一二线城市的人们,开心地享受1元打车的日子。
随后,Uber入华,滴滴、快的合并,更高维度的烧钱大战开始了,这次最开心的不是乘客,而是羊毛党们。这也是羊毛党第一次在互联网舞台上有一丝影响力,后面的各路烧钱大战中,他们声名狼藉但盆满钵满。
打车大战最后以滴滴收购Uber中国而结束,但资本烧钱上了瘾。O2O大战很快又来了,人们沉浸在互联网改变生活的美好想象中,各种烧钱换客户的互联网思维开始流行。2013年到2017年间,无数O2O公司烧干了无数资本的钱,消费者和羊毛党们被前所未有地宠着。O2O大战持续期间,还出现了直播大战,无数主播在镜头前饰演自己的人生,无数疯狂打赏的观众激发了资本的血性。
那几年,资本是疯狂的,疯狂到一地鸡毛的程度。直到后来的共享单车大战,OFO惨烈的下场让资本们终于烧醒了,但钱已经消失了。最后的赢家和收割者还是BAT,共享单车唯一的寡头哈啰背后,是支付宝的微笑。
但这段时间真正的主角并非烧钱的各类公司,也非幕后赢家,而是飞速发展的短视频平台快手。随着4G的大量普及,快手飞速拿下了1亿用户,已经成为了短视频的王者,可惜其王者的时间太短。2016年底,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叫做抖音的产品,并开始推广,并一鸣惊人。
移动互联网年代,无数原本不属于主流声音的小镇青年们也获得了登上舞台的门票。抖音、快手、头条,都是针对他们产生的应用,但真正杀手级别的应用,于2015年诞生。让给了阿里巴巴承受了巨大压力。拼多多吃下的就是小镇青年们的购物热情以及微信生态的社交流量红利。
拼多多3年上市,打破了聚美优品4年上市的神话。但后面的瑞幸咖啡还要快,一代比一代快。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不快就要死,耐心不能当饭吃。
当时间来到2018年,资本烧钱烧干后的第一年,所有的资本都清醒了,现在他们唯一关注的焦点是业务能否赚钱。资本们为数不多的钱,投入到了带货种草领域,于是小红书崛起。
小红书之后,再无现象级APP,有的只是各种昙花一现。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已被吃尽,流量增长已经到顶,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暂时还未知晓。5G好是好,但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以及足够的现金储备,然后等待或者在沉默中死亡。当前的江湖,已是各个垂直领域的存量厮杀。
未来向着星辰大海
互联网行业有个特点:头部聚集效应,也就是巨头垄断性,这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的竞争完全不同。增量市场是八仙过海各凭本事,而存量的竞争,代表着你多吃一口,就意味着我少吃一口,要想继续获得增长,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竞争对手挤出赛道。于是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屏蔽”,产生了“二选一”,在巨头面前,初创公司越来越难以出头。
一向以直言著称的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能有如此巨大的发展,让用户享受到数字化的好处,是因为我们都连在了一起,而过去几年,中国有些互联网巨头相互封锁、相互屏蔽,导致彼此不能互联,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所以到了2021年,出现了另一个重磅关键词“反垄断”。这一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定网络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影响用户的选择,妨碍其他经营者正常合法提供网络服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提出“互联网平台经营者不得从事垄断行为”;工信部也责令互联网企业解除屏蔽,剑指互联网行业的垄断乱象。2022年,最高法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时强调,将“强化对互联网垄断行为的司法规制”。
在反垄断政策频频出台的同时,包括腾讯、美团、阿里等巨头企业,都接受了相关监管机构的立案调查和处罚。
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不仅仅关乎“听歌自由”“平台选择自由”“付款方式自由”,更关乎保护消费者权益、市场公平竞争与健康发展。
反垄断之后的互联网行业竞争将走向规范,规范经营并不会扼杀互联网企业的创造力,反而会让更多的科技创造和商业探索得到呵护。对于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民日报》的评论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指引:“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