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sygcxmt

 

期刊名称: 《商业观察》

主管: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 全国服务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

  
刊期:旬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0-1356/F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0808

电话:010-63976738

E-mail:sygcqk@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18号光耀东方广场N座

访问量:150307
日访问量:182

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既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繁荣与增长的重要推手。构建地理标志,不仅能为地方特色产品赋予高于普通商品 2.5 倍的价格优势,还极大地激活了地方

经济的潜力。

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地理标志,以最大化其经济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从文化维度来审视,地理标志不仅是商品的标识,更是地方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生动 载体。通过强化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地理标志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光,进而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的繁荣。农产品出口企业视地理标志为“金色名片”,它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桥梁,将各地的历史与风情紧密相连,绘制出一幅幅多彩的文化地图。

转向经济层面,地理标志的作用同样显著。它助力地方特色产品跨越市场障碍,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吸引大量投资与消费。以法国的香肠、意大利的奶酪为例,正是得益于地理标志的保护,这些产品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相比之下,中国众多地方美食与手工艺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的缺失成为其增值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要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潜力,还需面对诸多挑战。地方政府需具备开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政策,以有效支持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这一进程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

 

地理标志的引擎之力

 

地理标志作为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

示,截至 2024 年 8 月底,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已达2 523 个,另有 7 385 件地理标志以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形式注册,标志着中国在地理标志的认定与注册方面取得了质与量的双重飞跃,稳居国际领先地位。

2023 年度,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直接产值实现了连续四年的稳步增长,总额高达 9 600 亿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131 个地理标志产品和 408件地理标志商标共同创造了 97 亿元的年产值,这些数据生动诠释了地理标志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

以山西省为例,截至 2024 年 6 月底,该省已成功注册116 件地理标志商标,“大同黄花”更是凭借其 26.5 万亩的种植规模和 22 亿元的年产值,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浙江省,龙井茶作为地理标志性产品的代表,其品牌价值逐年攀升。2023 年,龙井茶直接产值高达 62.23 亿元,不仅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链上下游的繁荣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多元色彩。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正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地理标志产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与来源的可追溯性,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众多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成功打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实现了销售渠道的拓宽与升级。例如,“阿克苏苹果”与“赣南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借助电商平台的强大力量,成功树立了线上品牌形象,知名度和销量大幅提升,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福祉。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

 

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起源于海外的产品质量监控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那些具备独特地域特征的名优特产品提供了坚实的保护框架,这一制度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领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指那些源自某一特定地域,其品质、声誉或独特属性深受该地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积淀影响,并经由官方严格审核批准,得以冠以地理名称的产品。这些受保护的产品,不仅彰显了地域的鲜明特色与卓越品质,同时也承载了产地良好的信誉与口碑。它们不仅为经营者开辟了广阔的商业空间,更为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同时,地理标志的妥善保护与积极发展,对于提升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强优势产品的国际贸易联系以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制度建设、统一认定标准、严格保护机制及支撑保障体系构建等多个维度,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制度建设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不仅出台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与《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规定》,还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通知》,从而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政策框架,为地理标志的保护与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 各地积极响应,加强地理标志的监管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市场环境的净化贡献了力量。

在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与运用实践中,各地正逐步探索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保护与发展体系。以广西为例,该自治区通过顶层设计、强化监管保护及品牌塑造等措施, 实现了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价值的融合。

当前,我国在推进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这得益于政策措施的完善、工作机制的健全,以及与资源挖掘、品牌培育、强化监管的紧密结合。然而,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上,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制度基础尚需巩固、产品特色质量面临挑战、 品牌价值和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构建地理标志产品的共保机制。这需要国家知识产权部门携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电商平台及企业,共同制定地理标志品牌标准体系,强化从产地至销售终端的联动协作,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供应链生态系统,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其次要加大对假冒地理标志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针对规模化造假与销售行为,必须严惩不贷。主管部门应引导地理标志产品经营主体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原产地的真实性与产品品质的独特性,提升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营造公平、健康的

市场环境。

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度和保护力度,还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农产品市场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建立数字化全链条保护体系

 

福建依托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成功将众多“土特产”升级为闪耀的“金名片”。截至 2024 年 5 月底,福建全省所有县域均已被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覆盖,惠及500 多个乡镇及逾千万农村人口,产业规模更是突破了 1 500 亿元大关。为了构建“县县有品牌” 的格局,福建各地积极挖掘并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遵循“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了地理标志资源的普查工作。它们注重挖掘蕴含自然与人文特色的产品,通过科学规划,形成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地标培育模式,确保了一批批特色产品的储备、成熟、培育与申报。

在追求“件件有特色”的道路上,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体系,积极导入省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整合全省地标专用标志使用企业的信息。同时,该局还指导福鼎白茶等重点地理标志产业,建设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携手政府、行业及生产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树立“事事有样板”的典范,在打造区域地理标志保护高地方面也不遗余力。上线了全国首个覆盖地标注册培育、使用管理、维权保护等全链条的省级平台。该平台监测范围广泛,涵盖了国内主要电商平台,仅在 2023 年就监测发现了 785 条线索,并及时组织了核查工作。

由此可见,在优化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方面,数字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在具体实施上,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地理标志产品溯源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主导构建这一体系,确保每件产品拥有独一无二的标识码,运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供可靠的防伪认证与数字化全流程溯源服务。这不仅为地理标志产品穿上“标志 + 标识”的双重保护盔甲,更让消费者有“标”可循、有“码”可验,实现全程透明追踪。其次,线上线下联动治理同样不可或缺。电商平台在地理标志产品销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肩负着治理责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平台能够高效识别并管控线上商品,实施前置管理,净化市场环境。

丰富价值内涵,强化品牌引领

 

地理标志既是产品的独特名片,也是品质的象征。一旦产品荣获地理标志的“金色徽章”,这不仅是其身份的一次华丽转身,更是推动生、产方式革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这一认证,不仅赋予了产品新的身份认同,更激发了生产方式与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

当前,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正朝着多样化、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在重庆江津区,花椒产业便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江津花椒历史悠久,不仅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还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了当地的“金字招牌”。作为中国的花椒之乡,江津青花椒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15%~20%,保

鲜花椒更是占据了全国市场 90% 以上的份额。2024 年,江津花椒全产业链的综合产值达到了55 亿元。江津花椒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江津区通过登记注册“江津花椒”专用图形标识,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和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塑造花椒品牌文化,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除了“重庆火锅”,重庆小面也是重庆美食文化的另一张闪亮名片。2024 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首批参加“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中,区域共用品牌“渝面侠”成功入选首批区域商标品牌培育名单,成为重庆唯一入选的商标品牌。如今,重庆小面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产业园内已引育了 69 家相关企业,打造了 17 个小面独立品牌,产品远销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营收突破了 50 亿元。呼啦面馆、井谷元、道友食品、辣来主义等重点企业也在产业园内加速聚集。根据规划,到 2026 年,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快消品产业年营业收入将突破 300 亿元,累计培育聚集企业将达到 200 家,聚集重庆小面品牌200 个以上,并培育形成全网“爆款”产品 20 个以上。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 潮中,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推动产业兴盛、企业壮大及消费层次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乡村产业的品牌化进程,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劲地理标志的品牌,犹如灯塔般引领着乡村振兴的航向,展现出显著的示范效应与辐射力,能够有效带动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

新疆地区积极响应这一趋势,不断强化地理标志的培育与保护工作,鼓励各地深挖本土特色资源,精心培育地理标志品牌。这一举措不仅促使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持续攀升,品牌效益也日益显著,整个地理标志产业呈现出产值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新疆地理标志使用企业的年总产值已突破 360 亿元大关,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特色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了充分利用地理标志资源,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新疆积极打好“乡土特色牌”,通过创建“一村一品”全国

示范村镇、设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以及发展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巧妙地将地理标志转化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截至目前,新疆已成功创建超过 100个“一村一品”全国示范村镇,逐步构建起一个个充满活 力的乡村产业微型经济圈。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产权形式,不仅是产品品质、特色及信誉的象征,更是品牌精神的体现、质量保障的结晶及价值创造的源泉。它作为区域文化和形象的独特标识,对特色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全过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截至 2024 年 9 月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与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果,累计拥有地理标志产品 931 个,占全国的 38.8%,同时批准了 2 389 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占比达到 33.3%。这一系列数据凸显了地理标志在西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西部地区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建设42 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实施15个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地理标志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西部地区地理标志产品的直接年产值已高达 4 298.4 亿元,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地理标志对于地方经济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其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依赖于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农产品占据了 95% 的份额,相比之下,欧盟的地理标志产品则更多地集中于酒品、奶酪、火腿等耐储商品。鉴于此,我国亟需探索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的多维度拓展,从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延伸,并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等领域,全面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内在价值,以驱动地方经济的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地理标志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地理标志作为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赋予了众多乡村地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地理标志不仅是产品独特性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它在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鼎力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地理标志的作用将超越经济范畴,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在利用这一工具时,需具备长远眼光,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更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地理标志所蕴含的社会与人文价值,将其打造为构建现代地方经济的坚实基石。

 

上一篇:国产小家电走红海外市场

下一篇:大众旅游市场规模提升,服务板块加速整合